昨天的天氣很不錯,但拖拖拉拉到太晚而來不及出門;聽說之後又會是連續數天壞天氣,趕緊趁還沒變天時出門。
今天計畫的行程前段與上次走的路線一樣,把沒找到的基石補完。一樣從政大正門出發,循環山三道往山上走;右手邊會遇到網球場,炮子林山就在網球場的東南方斜對面;名稱雖是「山」,但只比道路稍高數公尺,看起來像是土堆,從路旁就可走上去。
炮子林山,60M
![]()
市50
![]()
繼續前進,走樟湖步道上山;在樟山寺稍做休息後再往後方的樟湖山去。上星期因為有很多人在而無法進入找基石,今天則完全沒人在。
樟湖山,285M
![]()
北市府 地測27
![]()
在圍籬外的茶園高點有不錯的展望,今天台北市區天空低層好像罩著一層黃濁的煙霧,據說是因為沒有什麼風所以空氣不流通、無法把懸浮物吹散的關係... 台北盆地的空氣污染這麼嚴重啊!
循上次相同的路線,輕鬆上待老坑山;下左側稍陡的樓梯,繼續往下個山頭 (直走是通杏花林另一邊,並可繼續走到救千宮),途中有一段柏油路。在土地公廟附近看到農園內開得很漂亮的花樹:
往新店方向走,想找鑛務課第一○八七號基石,但原地是住家且找不到,應該是蓋房子時就挖除了。回頭繼續前進,走過枕木步道,又接上柏油路;員潭子坑山在右邊小丘上:
員潭子坑山,260M
![]()
北市府 地測26
![]()
圖資上顯示繼續往前可循稜線接到高麗坑山,但實際上是非常密的竹林,完全無法穿過去,只能回到道路上繞過。而高麗坑一帶不知道準備要蓋什麼,許多緩坡被夷平、整個地貌完全和等高線圖不一樣,變成一大片平地。直線穿過空地直接到新高麗坑山入口,走很明顯的路徑上山,沒多久就到達山頂:
新高麗坑山,290M
![]()
四等三角點 北市都計 NO106
![]()
原本似乎可以從新高麗坑山直通高麗坑山,但因為中間鞍部被夷成空地、連帶把高麗坑山東側山坡挖成陡崖,要往南邊繞上山,登上地點是山頭中間稍凹處,沒有什麼植物、只有裂石與黃土。
途中看到長在枯木上的「裂褶菌」(Schizophyllum commune)
![]()
在山頭東邊較高處的展望不錯,觀賞台北市區:
最高點似乎是在西邊山頭「樂樂亭」位置,而基石「土地調查局圖根點 緒(03)」是在稍低處,但找了一陣子仍沒發現,可能是早就不見了、也可能只是被茂密的芒草蓋住?
繼續往前走下山,又接上柏油產業道路;發現這裏也是整平空地的範圍,整個新高麗坑山、高麗坑山南側到柏油路之間都是,到底是準備要建什麼呢?
循道路往回走,在通往大香山慈音巖的岔路口上大香山。一路陡上,有鐵絲網阻路,但已被前人弄出可通過的缺口。接近山頂處變成很難走的竹林、到處是倒竹,緩慢穿越前進。
難走的竹林
![]()
大香山,280M。因沒有基石或是標示,只能大概抓高點
![]()
東側下山的路是有人整理採收竹筍的竹林,所以好走很多;山下則是菜園,有明顯路徑可接回道路上,正好是剛才往新高麗坑山的轉彎處。
從剛剛走過的路回頭,過員潭子坑山下枕木步道,但不走到底,在小土地公廟前轉下左邊石階至老泉路;一直走柏油下行,經過大春山莊、鳳臨美食天地後就看到阿泉坑山的登山口。上石階沒多久是個叫「君子亭」的涼亭,但山頭還在後面;從涼亭旁的小路繼續前進,沿途大致還算好走,基石在接近細竹林處。
阿泉坑山,130M
![]()
北市府 地測24
![]()
然後又是難走的竹林,還好前人稍砍出了一些缺口,可以跟著走穿過去。圖資上畫可以從北側下山繼續走,但實際上是陡坡且竹林、倒竹擋路,東側又是很高的駁崁,必須在中途就從菜園出去,接上循寬敞的土路。
穿過封路鐵鍊,循楞線上寬敞到可開車的土路走,經過電塔之後路徑開始不明顯、又出現竹林,許多處無法穿越而只能從旁繞過。接近基石處可看到右手邊小丘上的路條與山頂標示牌,登上小丘可在左手邊發現基石。
阿泉坑山西北峰,80M
![]()
鑛務課 第一一七○号
![]()
其他方向看起來都沒有路,就從西南邊的竹林下山;途中遇到正在整理竹林的阿姨,說北邊似乎也有路可下山,但剛剛看起來都是草叢哩。出口處被鐵門封鎖,只能從旁邊爬上跨過,出來的位置約在東山高中籃球場附近。
沿老泉路往政大方向走,圖中繞到原「北市三角點97號」的位置,但已變成高速公路的路基,基石應該是被挖掉了。
在途中看到右手邊草叢有個缺口,樹上還綁了路條,阿泉坑山西北峰的東北側該不會就是從這下山吧?不過已經沒興趣再爬上探究了。
走過恆光橋到木柵搭車回家,結束今天行程。
本次行走路線:
相關閱讀:
- 柑仔坑山→樟山→待老坑山→杏花林 (2011/02)
- 炮子林山、樟湖山、德高嶺 (雲行的天空,2010)
- 樟山寺步道,待老坑山,員潭子坑山,高麗坑山 (獨步山林間,2007)
- 炮子林山,待老坑山,樟湖山 (獨步山林間,2005)
- 新高麗坑山,高麗坑山 (獨步山林間,2005)
- 大香山,員潭子坑山,阿泉坑山,阿泉坑山西北峰 (獨步山林間,2004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