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次走了內雙溪古道,這次走西邊一點的內寮古道。

不過先摸摸底下兩個山頭。今天實在太熱,沒什麼力氣走沒有遮蔽的陡上兩百公尺步道,直接搭 S19 公車上到山上,再小走一下就到了。

大平尾山(大坪尾山),382M;就在路邊高處的菜園角落
大平尾山(大坪尾山) 382M


從外面就可以看到傾倒的基石
大平尾山(大坪尾山) 382M

到菜園內反而看不清楚
大平尾山(大坪尾山) 382M

北市都市計畫處 NO122、三等衛星點
大平尾山(大坪尾山) 382M


彎進 106 巷走到底,再經一小段土路後接上 46 巷。發現整塊地已經整平且外圍都用圍籬隔絕,勢必要翻過去才可能摸到基石,但為了避免麻煩就沒擅入。(印象中,有三角點的位置通常都是公有地,這是否又有佔用公有地的嫌疑呢?)

北市三角點 第33號」在圍籬中
水尾山 404M


繞了這塊地半圈,發現地主真的是花足了本錢整理這塊地,處理得高差均勻。

在西側展望小草山、七星山
於水尾山展望


之後在太陽下走了許久的柏油路到 S19 的終點站、終於進入內寮古道了;走在溪邊與林蔭下,整個舒爽多了。

內寮古道
內寮古道

需過溪數次,近日未下雨所以溪中乾涸
過乾溪

溪邊有柵欄,似乎是用來阻擋牛隻
木柵欄

走到一片開闊空地,不知是自然生成還是人為整理得像是拱門
拱門?


一路順暢,但過了約略是竹篙山南峰山腰的位置之後就遇上問題了。原本該繼續直走上擎天崗草原、左轉到第一座碉堡再折回往竹篙山;但地圖沒看仔細,誤以為已經接近擎天崗草原,所以就在岔路口左轉走進了到處是牛徑的路。這段路很多都是牛隻走過踏出來、處處看似有路又好像沒路;加上因為在樹林中,GPS 收訊不良、常常定位錯誤;結果就在這條路的前半段繞了好久,甚至不慎踩進深及小腿的牛便堆中...

最後是按方位硬切、不繞好走的路,才終於離開樹林。一出樹林就見到低矮芒草叢,發現接上了去年底走過的路,才理解原來是走錯路太早左轉,難怪走得這麼辛苦!

雖然最後一段路走錯,但一樣可通往相同目的地,就循之前走過的路穿越低矮芒草叢、小樹叢上竹篙山;原以為今天都是走林中步道所以穿了短褲,因而腿上又多了不少條傷痕。

往竹篙山 (2010/12 照片)
往竹篙山

途中看到土中長出的不明品種
?


雖然秋天已過很久,但接近山頂處芒草仍很密,只比去年底來時稍好一些。

接近山頂時的芒草 (2010/12 照片)
接近竹篙山山頂的芒草


穿出芒草陣之後就到達山頂了,碉堡是從遠處就能看到的地標。

竹篙山 山頂碉堡 (2010/12 照片)
竹篙山 831M 山頂碉堡


大多數人都認為原有的「土地調查局圖根點 真(04)」、「北市都市計畫處 NO235」皆已被挖除不見;但先前碰巧查到有人爬上碉堡發現地上嵌了頂端有十字、像是基石的方形突起,認為碉堡上應該有一顆基石在,才決定再順路來查看。(之後查閱台北市政府地政處的網站,確定那顆是「北市都市計畫處 NO235」)

不過,碉堡超過三公尺高,我跳起來手構不到、根本沒辦法撐上去。老頭看到另一側有個洞,說用個棍子插著就可以用腳撐上去;拿柴刀柄倒插進去,老頭就迅速爬上去了,但我就是不會這種攀爬方法,怎麼試都撐不上。最後是在碉堡北側風化較嚴重、凹凸不平的壁面找到可以勾手、踏腳的地方,再用力往上彈使雙手抓到牆壁上端,再用手臂力量把身體往上撐,才終於爬上去了。

碉堡上內側
竹篙山 831M

北市都市計畫處 NO235
竹篙山 831M


原本山上展望就不錯,在碉堡上似乎又更有意思一些。


於竹篙山碉堡上展望 於竹篙山碉堡上展望 於竹篙山碉堡上展望

於竹篙山碉堡上展望 於竹篙山碉堡上展望 於竹篙山碉堡上展望

於竹篙山碉堡上展望 於竹篙山碉堡上展望 於竹篙山碉堡上展望


下山,左轉走往冷水坑、絹絲瀑布方向的步道,但途中再右轉接回往擎天崗方向;在衛星追蹤站附近有日本時代留下的花崗石水準點。

就在步道旁邊
小水準點 二三五

土地測量局水準副線 水準點 二三五
小水準點 二三五


走到擎天崗遊客服務中心時,剛才看到的 S15 已經開走了,只好搭 108 到陽明山總站再轉車下山。


行走路線:

實走:大平尾山(大坪尾山)→水尾山→內寮古道→竹篙山
行走路線1 行走路線2



相關閱讀:



arrow
arrow

    Wayne 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